清云间胡文明制玉人铜炉

拍品名称清云间胡文明制玉人铜炉图录编号17
参考价60.00万 - 80.00万成交价-
拍卖会御承雅赏2020年慈善拍卖会专场“瓷心济众,薪火相传”慈善义拍专场
拍卖公司浙江御承拍卖有限公司时间2020年03月02日
二维码

拍品名称:清云间胡文明制玉人铜炉

拍品尺寸:口径14.5cm;高8.7cm

 

拍品简介:紫铜色扁鼓腹形鬲式炉。炉上有红木盖,盖中心有一站立的羊脂玉人,四周为镂空花纹。炉体两侧有凤耳,炉底有篆体“云间胡文明制”六个字,底有三足。铜炉有红木底座,上有如意云纹,下有三足。


181584262492_.pic.jpg


国人在室内焚香自战国时代已开始,但专为焚香而设计的炉具却迟至汉代才出现。而最受推崇的香炉,当属明代宣德炉,一时铜制香炉成为风尚。宣炉一科,自明朝宣德年始,下延数百年,自成体系,历来饱受珍视。上至王公贵胄,下至凡民百姓,无论厅堂置放,书斋焚香,敬神礼佛皆取宣炉。


汉代的香炉中最著名的是“博山炉”,多用青铜铸成,偶有陶器成品出现。薰炉上有孔使香气发散,这熏香除秽的观念和炉器的形制,都是受了神仙方士等流行思想的影响。



111584262069_.pic_hd.jpg

宋·佚名《槐阴消夏图》里的香炉


到了魏晋玄风盛行后,士人们开始讲究姿仪,“薰衣剃面”成了士族优雅风仪的体现,于是香薰的样式更趋多样化,多由青瓷烧制。唐时佛教大盛,香具的形制自然更加繁多。质地有铜制品、绞胎器甚至金银。宋代的香文化更加繁盛,焚香、挂画、点茶、插花成为文人士大夫的风雅日常,瓷质香炉尤为出色。


到了明清,因宣德炉的诞生,铜制薰炉迅速风靡起来,成为一时风尚。正如王世襄所言:“(把玩铜炉)这种生活情趣已离我们很远,以致有人难以想象,但历史上确实有过。”


宣德三年(1428年),暹罗国使者为贫铜的大明带来了数万斤风磨铜,也就是黄铜。当时云南的铜矿尚未开采,金灿灿的大量黄铜,这让嗜好玩赏香炉的宣德皇帝朱瞻基极为欣喜。他命人将这数万斤风磨铜化为铜水,重新铸造成一万八千多件传统礼器,其中包含了3000件香炉。


为制成完美的铜炉,宣德皇帝责成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,参照皇府内藏的柴窑、汝窑、官窑、哥窑、钧窑、定窑名瓷器的款式,及《宣和博古图录》《考古图》等史籍,设计和监制香炉。简洁的造型、高度抽象的线条、精准的几何关系,这些在宋瓷里被运用得炉火纯青的美学元素,在宣德炉上也能寻见端倪。


191584262502_.pic.jpg

重修宣和博物图录


在朱瞻基的亲自参与设计下,宣德炉以其臻于完美的造型与皮色,成为一种垂范后世的铜炉,后世能工巧匠皆以此为模板,以至于“宣德炉”几乎成为铜炉的代名词。


明末万历天启年间,在浙江嘉兴和上海淞江地区出现了以胡文明、张呜歧、王凤江为首的制炉名匠,将铜炉的制作工艺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。

 

胡文明,明万历年间(1573-1620)铸铜工艺名匠,云间(江苏松江府,今上海)人,明人《云间杂志》记载,”郡西有胡文明者,按古式制彝、鼎、尊、卣之类,极精,价亦甚高,誓不传他姓。时礼帖称“胡炉”,后亦珍之。“由此可知胡文明擅长铸铜炉与文房器具,按古式制彝、鼎、尊、卣之属极精,在当时价亦甚高,誓不传他姓。时礼帖称‘胡炉’或称“胡铜”,后亦珍之。


拍卖成交精品赏析:


131584262109_.pic.jpg

清初 云间胡文明·大筒炉

北京瀚海 2016秋拍

RMB 207万

 

141584262115_.pic.jpg

匡时2010年秋拍 lot0009

清顺治冲天耳三足炉

成交价:1176万


151584262122_.pic.jpg

匡时2010年秋拍 lot0014

清冲天耳三足炉

成交价:694.4万

 

铜炉被誉为文玩之首,宣炉可赏可玩,兼具赏供两义。近年来铜炉拍卖市场加速繁荣,出现诸多铜炉精品,不断刺激宣炉收藏市场,在当今社会中,宣德炉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收藏门类。


正因如此宣德炉的拍卖价格一路走高。2003年嘉德专场拍卖著名收藏家王世襄所藏21件宣德炉,共拍出1179.2万元,平均每件约56万元。7年之后的2010年,北京匡时“锦灰吉金——王世襄藏炉专场”,这批炉子中的20件(明“深柳书堂款”冲天耳三足炉此次未上拍)以 9844.8万元成交,再次艳惊四座。

 

171584262143_.pic.jpg

匡时2010年秋拍 lot0019

明崇祯   “崇祯壬午冬月青来监造”冲天耳金片三足炉

耳高10.3cm;口高8cm;口径12cm;重1951g

成交价:1512万

 

其中一座“崇祯壬午冬月青来监造”款“冲天耳金片三足炉”, 在2003年中国嘉德秋拍时以166.1万元成交,到2010年北京匡时秋拍时则以1512万元成交,7年增值9倍,升值潜力令人惊叹。